XR 技术不仅可以带来一场超越人们视野的视觉盛宴,还能为参与者带来沉浸式的体验,虚拟场景中的所有人和物都栩栩如生、奇妙非常,让人们感到身临其境,仿佛进入了一个超脱现实的平行世界,类似于小说《雪崩》中勾勒的“元宇宙”世界。正如布伦南·斯皮格尔教授所形容的那样,XR 赋予了人们“睁着眼睛做梦”的机会。未来 20 年,XR 会颠覆娱乐、培训、零售、医疗、体育、旅行等行业。
"我们必须欺骗我们最敏锐的感官,我们的视觉"
沉浸感是XR技术的重要特点之一,也就是让人感到身临其境,很难分清楚“境”里面的真与伪。想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技术就必须“愚弄”人类最敏锐的感觉——视觉。我认为,在未来的 5 –10 年里,XR 隐形眼镜将会成为该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隐形眼镜会比传统眼镜更容易得到大众的认可。如今已经有初创公司针对隐形眼镜展开研究,尝试把微型显示器、传感器等电子设备内置在隐形眼镜中,向佩戴者展示文本和图像,并且发布了产品原型。不过,目前的 AR 隐形眼镜仍需要无线连接到外部芯片或者手机处理器,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获得政府相关部门的批准,普罗大众对产品的成本、隐私等问题有待接受。
XR 的视觉依靠眼镜和隐形眼镜,那么听觉则要借助不断变得精湛的耳机技术了。到 2030 年,一款优质的耳机应该拥有外观近乎隐形、可以舒适佩戴一天、具备骨传导功能、提供多声道立体的特点,为沉浸式体验无缝播出提供拟真的听觉效果。
召唤你的 smartstream
如果把上面提到的这些技术结合在一起,人们就有能力打造出“无形”的 smartstream,这也为 2042 年新型智能手机的设计形态提供了崭新思路。这样一款 smartstream 被启用之后,视觉信息及画面可能会以半透明的形式自动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可以通过隐形的耳机来收听 smartstream 系统传递出来的声音,然后直接通过语音来发出指令,或者利用手势或在空气中打字来调取内容或操作应用程序,让电影《少数派报告》中汤姆·克鲁斯扮演的主人公的一系列前沿操作成为现实。这样无所不在的 XR smartstream 比带屏手机有更多的功能,比如可以提醒你偶遇的朋友的名字,通知你周边的商店有你想买的东西,帮助你出国旅行时实时翻译, 辅导你碰到灾难时如何逃生。
此外,我们的身体可以“感觉”到微风拂面、拥抱与爱抚、温暖与寒冷,还有疼痛。在虚拟场景中,触觉也是非常重要的体验之一。触觉手套可以让我们“碰触并拿起”虚拟场景中的物体,体感套装(有时也称“触觉衣”)可以让我们“感觉”到自己被打了一下、被爱抚了一下,以及所处环境的冷与热。
之前我们讨论了 XR 技术给人们带来的感官方面的体验,那我们又将如何操控 XR 技术呢?如今的用户一般是通过手柄来操控自己的 XR 体验,这类手柄长得像游戏机的遥控器,而且通常是单手操作的,虽然学习如何使用很容易,但是在虚拟空间中使用起来并不自然,会破坏沉浸感。未来,眼球追踪、运动追踪、手势识别、语音交互将成为更为主流、更一体化的多元操控输入方式。
要想实现这些体验,所面临的另一个重大挑战就是精良的内容设计。XR 领域的内容创建与设计,相当于从零开始设计一个巨大的三维游戏,它必须包含用户可能选择的所有路径和结果,细致模拟出真实和虚拟对象的物理特性,甚至需要非常周密地考虑光线和天气等因素,做出极为逼真的渲染效果。XR 的开发成本、时间投入和工作量级,都是过去基于网站、应用程序的内容设计所无法比拟的。
“沉浸感是 XR 技术的重要特点之一,也就是让人感到身临其境,很难分清楚“境”里面的真与伪。” 李开复、陈楸帆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每天都佩戴眼镜(或者隐形眼镜),那么设备里内置的传感器就会无时无刻不在捕捉我们的日常信息。好的一面是,传感器捕捉到的所有数据可以上传到云端,方便我们在需要时读取,这样我们就相当于拥有了一个庞大的记忆博物馆。客户想赖账?没关系,从完整的会议记录里能立刻搜出他说过的每一句话。但是,我们真的想把自己说过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甚至我们眼前每一秒的画面都储存起来吗?如果这些隐私数据落入坏人手里,或者我们信任的应用程序被未知的外挂程序攻击利用了,怎么办?
到 2042 年,人类的大部分日常工作和娱乐、生活都会充斥着虚拟技术的身影。XR 技术将有巨大突破,娱乐领域出现第一波 XR 杀手级应用几乎是指日可待。各行各业都会像如今 AI 正走过的阶段一样,一方面积极拥抱 XR 技术的全新实践,另一方面应对新技术带来的衍生问题,发挥这些技术的无限潜能。
如果把 AI 比作“点金手”——让数据“活起来”驱动智能化的社会,那么 XR 的魔法就是“乾坤袋”——从我们的眼睛、耳朵、肢体,甚至是大脑中,收集难以计数的高质量数据。当这两项技术相遇擦出火花时,人类将有机会更深刻地了解自身、强化自我、穷尽人类体验的各种可能性。
版权信息
原文初刊于保时捷工程集团杂志《Porsche Engineering》2023 第一期
文:李开复、陈楸帆
本文是根据《AI 2041》(德国 Campus 出版社)一书的节选内容撰写。
Copyright: All images, videos and audio files published in this article are subject to copyright.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is not permitted without the written consent of Dr. Ing. h.c. F. Porsche AG. Please contact newsroom@porsche.com for further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