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始祖車架
在這座由赫爾穆特‧普費霍夫 (Helmut Pfeifhofer) 於 1982 年啟用的格明德保時捷汽車博物館 (Porsche Automuseum Gmünd),收藏著一具巨大的白蠟木原型車架,那是第一輛 356 跑車的靈感來源。75 年前,首款 356 以純手工打造而成,且誕生地同樣是奧地利城市格明德。
這件歷史文物如今看來仍歷久彌新,時間並沒有在這具用來雕塑車體的車架上留下痕跡。儘管保時捷文獻中常常會提到「敲擊木造車架」(Hammered wooden frame) 這個專有名詞,但事實上,被敲打的從來不是這具車架。它也是 1948 年以來,奧地利格明德保時捷工廠所生產第一匹車輛的原型車。當時總共有 52 輛 356/2 車款駛出生產線,其中包含 44 輛雙門跑車和 8 輛敞篷車。此外,同期生產的還有 8 到 10 個後來稱為超輕量 (Superleicht (SL)) 的車身,但這些車身一直要到 1951/52 年,才由斯圖加特賽車部門完成組裝。
75 年前,保時捷還只是分工鏈中的一間製造商,距離真正的量產仍十分遙遠。雖然保時捷鋼製底盤的生產效率已經相對快速,但外部車體的生產依舊耗時費力。鋁合金鈑件需要以錘子人工敲打成型,然後反覆放在木頭車架上進行對齊。這是漫長的試錯過程,每個步驟都需不斷重複,直到門板、引擎蓋、車頂和葉子板與木製模型完全吻合。即使是專攻此事的工匠,也需要耗費至少 90 個小時,才能打造出一具完美無瑕的 356 車身。接下來,工匠們才能放心地將車身以釘、鉚或是螺絲固定在內部結構上。這就是為何保時捷同時讓維也納的卡斯滕霍夫 (Kastenhofer)、凱博 (Keibl) 和太脫拉 (Tatra) 或瑞士圖恩的博伊特勒 (Beutler) 等公司參與金屬鈑件的生產。
1949 年底,保時捷從格明德搬到斯圖加特,進駐魯特汽車車身廠 (Karosseriewerk Reutter),從此也結束那段只能依賴純手工敲打鋁合金鈑件的時代。此後,這樣的工法還短暫維持一段時間,但只應用在當保時捷需要生產限量車型時,例如僅 16 輛、擁有輕合金車身的 356 America Roadster。在斯圖加特的魯特工廠中,保時捷也復刻了當年的木製 356 車架,但它已成為高精密度沖壓工具塑造車體的模具,不再需要由工匠手工打造,而堅固的鋼板也已取代了雖然重量輕得多,但加工時柔軟易變的鋁合金板。
隨著現代沖壓機出現,生產的速度也在不斷提升。沖壓機沉重的敲擊聲象徵著車體建造的步伐,手動揮舞大小錘子的聲音已成為昨日榮光。這象徵著保時捷正式邁入量產時代,開始譜寫保時捷 356 的輝煌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