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p Time: 72 小時的孤獨

一位敢於冒險的賽車手、狂熱的記者與勇於創新的宣傳寫手。理查‧馮‧弗蘭肯伯格 (Richard von Frankenberg) 1922 年出生於德國達姆施塔特 (Darmstadt)。他熱愛保時捷,仿佛就是為速度而生。

   

1952 年,他參與創辦 《Christophorus》,在那裡一展自己的藝術才華,並擔任多年主編。在雜誌首刊中,他報導了自己於 1951 年駕駛保時捷 356 SL,在 1.5 升組別比賽中創造的賽車世界紀錄。這是二戰結束後,保時捷和整個德國所贏得的第一個世界紀錄。光看一眼當時的資料就讓人印象深刻了:152.34 公里/小時的平均速度,總里程 10,987 公里,在 72 小時內完成,其中包含所有的維修站時間。

但這些並不是馮‧弗蘭肯伯格讓讀者著迷的唯一原因。當時,他非常詳細地向讀者們描述了坐在這麼一台高速行駛的賽車中打破世界紀錄,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他的描述是如此活靈活現,讓讀者身臨其境,仿佛就坐在賽車內,在著名的利納‧蒙萊裡高速賽道上馳騁,甚至賽道上的每一次顛簸,都讓人感同身受。比賽一圈的長度為 2.54 公里。橢圓形的賽道由兩條直道和兩個陡峭的彎道組成,彎道凹陷的程度讓當時疾馳而過的賽車時速遠超過 200 公里。馮‧弗蘭肯伯格將這種直線時產生的強烈胃部壓力形容為垂直下墜時,突然被接住的感覺。而緊接著這種噁心感的,是進入彎道時的頭暈目眩:「當你進入陡峭的彎道時,感覺就像撞到一堵牆。而真正駛入彎道後,你會感覺像開在正常的道路上。直到彎道轉回直線的那一刻,你瞬間分不清上下左右。」他如此形容自己當時的感受,讓讀者仿佛能夠看到當時的場景。我們似乎真的可以切身體會到馮‧弗蘭肯伯格當時的「痛苦」,那是因為他在極速狂飆的同時,還在努力將自己的感受傳達給別人。我們可以想見,一個人開著賽車,草地上一個人的輪廓逐漸清晰,這個人就像間諜一般,將碼錶藏在報紙後計時在這個晚上,「這個破紀錄的車手毫無疑問是世界上最孤獨的人」。

當馮‧弗蘭肯伯格在黑暗中像閃電一般疾馳時,我們能看見的,只有車燈留下的光束。兩小時的時間內,作為車手的馮‧弗蘭肯伯格唯一能夠依靠的,就是計時員小屋裡的小燈箱和維修站,燈箱每隔 57 秒閃爍一次;每位車手只有這麼短的時間完成每一圈。弗蘭肯伯格一直行駛著,直到精疲力竭之際,終於看到維修站向他發出更換駕駛員的信號,此時讀者也跟著鬆一口氣。

但接下來所發生的,令人捏一把冷汗:當赫爾曼‧拉梅洛 (Hermann Ramelow) 駕駛賽車時,驅動風扇輪的 V 型皮帶在行駛大約 7,000 公里後接連斷裂兩次。而第三條皮帶必須堅持到最後,因為比賽嚴格禁止皮帶的第三次更換。經過三天三夜的長途跋涉,賽車終於以極大差距,打破舊世界紀錄的 145.5 公里/小時平均速度。深呼吸……吐氣。

1951 年 10 月 2日

世界紀錄,法國利納‧蒙萊裡賽車場
理查‧馮‧弗蘭肯伯格/沃爾特‧格洛克勒/

弗里茨‧胡施克‧馮‧漢斯坦/彼得麥克斯‧穆勒/赫爾曼‧拉梅洛
賽道長度 2.54 公里
保時捷 356 SL

Heike Hientzsch
Heike Hientzs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