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柏油路

大約 40 多年前,嘻哈(Hip Hop)文化在紐約青少年之間發展茁壯,如今在 歐洲也已蔚為一股風貌,展現在音樂、說唱、塗鴉、霹靂舞、時尚等各方面。在本文中,將與嘻哈專家尼可·胡爾斯(Niko Hüls)——別號「倒轉尼可」——駕著保時捷 Cayenne S Coupé 展開 5 千公里長的旅程,一同探索幾個 歐洲嘻哈中心地帶,進入一個充滿創新、節奏、感性和智慧的精神世界。

  

駕遊深度之旅
柏林 – 阿姆斯特丹 – 哥本哈根 –倫敦 – 巴塞隆納 – 巴黎


座右銘
嘻哈是街頭文化的代言

漢堡雜誌《Backspin》負責人兼歐洲嘻哈界專家的尼可·胡爾斯說,「重新敍述嘻哈歷史」一直是他的夢想。「與保時捷的合作讓這個夢想成真。」與嘻哈界各主要人物的多次會晤創造了豐富多彩的電影報導和一部全方位的紀錄片。

喬西·米勒(Josi Miller)

駕遊深度之旅
柏林 – 德國


座右銘
嘻哈是熱情


來自萊比錫的她在青少年時期就發現了黑膠唱片的魅力。她學會混音、刮唱片和其他轉盤技巧。「起初,我常有一種感覺,人家找我去放音樂只因為我是女生。很少有人會在意我到底放了哪些音樂」, 她回憶道。米勒如今定期在夜店演出,並擔任她的饒舌歌手同事的巡演 DJ。自 2016 年以來,她一直與同事海倫·法爾斯(Helen Fares)合作製作 Podcast 節目《Deine Homegirls》(你的宅女朋友們),兩人在節目中與來賓共同探討音樂和社會各方面的主題,重點在於主張:「學無止境。總會有一些你不知道的刮唱片技術。所有一切都在不斷地發展。」

在第一輯《Back To Tape》中僅造訪了慕尼黑、斯圖加特、海德堡、法蘭克福、漢堡和柏林等德國嘻哈熱點地區,但第二輯的範圍很快就擴展到了歐洲其他城市:阿姆斯特丹、哥本哈根、倫敦、巴塞隆納、巴黎。

庫爾·薩瓦斯(Kool Savas)

駕遊深度之旅
柏林 – 德國

座右銘
嘻哈是一個家


這位「饒舌之王」(胡爾斯的左邊)在嘻哈領域打滾 30 多年。作為柏林傳奇唱片公司 Optik Records 的前經營者,他曾為許多年輕饒舌歌手提供了一個平台。2011 年,他首次以《Aura》(光環)這張個人專輯唱片榮登排行榜第一名。「對一個曾是難民兒童的我來說,嘻哈代表了家鄉」,他說,「嘻哈樂讓我了解價值觀,那種社會互動的價值觀。」

「嘻哈代表家鄉。」 庫爾·薩瓦斯

胡爾斯重返街頭。這位記者說:「我們想展示,不同地方的人們是如何透過共同的文化結合在一起。」每次的會晤都擴增了關係網路。第二輯已可播放了,新標題是:Back 2 Tape。這是延續,也是一個哏。

艾德森·薩巴喬(Edson Sabajo)

駕遊深度之旅
阿姆斯特丹 – 荷蘭

座右銘
嘻哈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生命感受


這位 DJ 暨製作人是阿姆斯特丹運動鞋品牌 Patta 的聯合創始人。他在八零年代中期開始接觸嘻哈樂:「我們本來聽的還是瑪丹娜或庫爾夥伴合唱團(Kool & the Gang)的歌,但突然間出現了另一種節奏。此後不久,一個固定的群體形成了,無論是塗鴉、DJ、霹靂舞還是饒舌,沒有任合細分,但什麼都有。每個人都嘗試了每一種,我自己也是。」在阿姆斯特丹,胡爾斯還遇到了饒舌兼 R&B 歌手彼特·菲利(Pete Philly)。

胡爾斯知道,一般人對嘻哈的看法通常僅止於所謂的黑幫饒舌歌手的簡單挑釁行為,這更讓他想好好地談談嘻哈的真實特質。這個現今的國際青少年文化起源於 1970 年代中期的紐約市布朗克斯區。當時這個大蘋果遭遇破產,整個布朗克斯區群情激憤,街道上堆滿垃圾,居民一貧如洗,城市毀於一旦,幫派犯罪統治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在這樣的時期,在這種環境中,嘻哈滲入了生活的許多方面,同時也自我從中解放。布朗克斯區的青少年們透過全新的表達方式建立起前所未有的交流模式。塗鴉藝術、饒舌、霹靂舞和 DJ 起初彼此並無關聯,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它們以具創造力的競爭野心與街頭的破壞力相抗衡。

拉斯·佩德森(Lars Pedersen)

駕遊深度之旅
哥本哈根 – 丹麥

座右銘
嘻哈是一種對建築師的尊重


這位丹麥人(胡爾斯的右邊)是哥本哈根城市藝術研究所的所長,他與同事彼得·斯肯斯韋德(Peter Skensved,胡爾斯的左邊)共同為丹麥首都策劃了一個至少在歐洲是獨一無二的官方塗鴉專案:一面 470 公尺長的 「進化牆」(Evolution Wall)。這面牆將持續記錄塗鴉創作者的最新風格和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力。在另 一處,《Back 2 Tape》也驚喜地找到了自己的專屬塗鴉。

饒舌樂的第一波,也就是指舊學派嘻哈,雖然吸引了全世界的評論家和年輕人,但仍然主要侷限在美國。直到八零年代末,當所謂的新學派,例如 RUN DMC 或《全民公敵組合》(Public Enemy)等美國樂團掘起的同時,歐洲才開始有自身的初步原創。最初形成的有海德堡的 Advanced Chemistry 或斯圖加特的藝術家團體 Kolchose,這些團體的成員通常來自青年俱樂部。在那裡,他們使用最少的設備和絕佳的構思來獲得最大的效果,這讓人聯想起在自家車庫裡白手起家的新創企業。

蘇納·佩特森(Sune Pejtersen)

駕遊深度之旅
哥本哈根 – 丹麥

座右銘
嘻哈是靈魂


他來自德國的弗倫斯堡(Flensburg),在哥本哈根的克里斯蒂安尼亞自由城(Christiania)已居住了近三十年。這位專業舞蹈家負責籌辦 Floor Wars 霹靂舞比賽。這項活動是文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僅對於死忠的街舞迷而言,對於各個種族膚色的成員更是如此。在德國,《Flying Steps》舞蹈團以巴哈的古典音樂演出,將老老少少融入了他們的舞蹈學院。

當一些歐洲的嘻哈音樂人最初還在使用生硬俚語,極力仿效美國的榜樣時,很快便有一些人開始對自己的語言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們自編的押韻、取樣技巧和堅持自我的意願,形成了一種多元文化的組合。城市郊區的現實狀況反映在饒舌的歌詞中。

零絕點 Apex Zero

駕遊深度之旅
倫敦 – 英國

座右銘
嘻哈是一種哲學


倫敦是歐洲之旅中很特別的一站。受雷鬼和斯卡曲風的影響,這裡早期就發展出一種獨有的音樂風格。除了英國的饒舌始祖羅德尼·P(Rodney P)之外,來自加勒比海風味濃厚的布里克斯頓(Brixton)城區,同 時也是雜誌《I Am Hip-Hop》的發行人 Apex Zero 也想表達一點意見。「嘻哈給予人們一個未來的願景,無論他們的背景如何,這點是很重要的」,他說,「嘻哈讓我更了解自己。它是一個能將人們聯繫在一起的文化。」對他而言,嘻哈始終是一種開放且多元的文化,但也受到文化拋售的威脅。「不過,好的嘻哈依然能生存下去。」和他一樣,羅德尼·P 也強調了自早期以來就一直存在的社會參與熱誠:「嘻哈以其所有元素將大人與小孩、窮人與富人、黑人與白人都聯繫在一起。年輕人經常問我誰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饒舌歌手。其實正確的問題應該是:誰是最重要的麥克風掌控者,也就是誰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主持人,造就了音樂界最積極的反叛力量?」

「嘻哈讓我更了解自己。」 Apex Zero

之後也出現了法文、西班牙文和義大利文的嘻哈版本。新興青少年文化成為一個共同代碼。個人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屬於一個廣大的、全球化想法的一部分。

黑色奶嘴 El Xupet Negre

駕遊深度之旅
巴塞隆納 – 西班牙

座右銘
嘻哈是愛


這個黑色奶嘴是西班牙最重要街頭藝術家之一的正字標記。在巴塞隆納,藝術家奶嘴(El Xupet)敘述自己是如何發現繪畫興趣的。作為一個富有創造力的地下藝術家,他結合了自由奔放的龐克觀點,時至今日還是秉持這個風格。此外,他還大談藝術史:「今日的莫扎特不會彈鋼琴,而是會刮黑膠唱片;達文西也不會在畫布上作畫,而是在水泥牆上。」《假警報》(Falsalarma)樂團也是在巴塞隆納成立的,並從貧困的郊區環境中脫穎而出,登上了嘻哈音樂界的頂峰——也出現在《Back 2 Tape》中。

國際知名的柏林霹靂舞團隊 Flying Steps 的米克爾·羅斯曼(Mikel Rosemann)說:「無論你是在和年輕人一起做一個研討會,還是有志將職業生涯推上國際舞臺,這並沒有什麼差別。」在《Back 2 Tape》中的許多歐洲特質都源自於 80 年代初期的美國。但從那以後,嘻哈音樂就不斷更新。年輕的丹麥嘻哈雙人組樂團 Gebuhr 說: 「只要你找到了合適的「氛圍」(Vibe),年齡並不重要。」氛圍指的是心情、信念和心靈的關懷。來自倫敦的 Apex Zero 補充說: 「40 多年來,嘻哈文化不斷重新征服每一代年輕人。它是屬於年輕人的,即使現在還有許多老一輩的仍活躍其中。」

希望之主 Lord Esperanza

駕遊深度之旅
巴黎 – 法國

座右銘
嘻哈是民主


23 歲時,提奧多雷·德斯佩雷斯(Théodore Desprez)在法國音樂界已經很成功。他對貧民區的押韻詩不感興趣,偏好參考文學作品,同時也批評政治。他解釋道:「父親經常帶我去聽古典音樂會和讀書會,我的音樂因此深受其影響。」尼古拉·庫圖呂(Nicolas Couturieux)是這趟 Back 2 Tape 旅途上的另一位巴黎嘻哈明星:作為城市藝術策展人,他將塗鴉藝術帶入了博物館。

在歐洲的 Back 2 Tape 旅途中可以感受到嘻哈的整合精神。「自我」對於個人的創作生涯可能很重要,但如果對「我們」沒有明確的承諾,成功是無法想像的。來自阿姆斯特丹的資深 DJ 和運動鞋設計師埃德森·薩巴喬對此深信不疑;年輕的法國饒舌歌手 Lord Esperanza 也同意這點。一個永不過時的定理:「無論你從哪裡來、擁有什麼膚色或什麼性別,這一切都不重要。」

座右銘
嘻哈是一種文化

無可爭議的,嘻哈自開始以來已有羅克珊·尚特(Roxanne Shanté)、胡椒鹽合唱團(Salt ’n’ Pepa)或勞琳·希爾(Lauryn Hill)等傑出的饒舌女歌手。儘管如此,女性形像仍被籠罩在大男人主義和性別歧視的陰影之下。《Back 2 Tape》也沒有忽略次文化這方面的觀點。柏林行動主義者米莉安·達武萬迪(Miriam Davoudvandi,又名 DJ Cashmiri)說:「女權主義和嘻哈文化並不相悖。」一方面,Podcast 主持人兼萊比錫雲端饒舌歌手特雷特曼(Trettmann)的巡演 DJ 喬西•米勒補充說:在音樂會和音樂節上活躍的女性太多了,沒有人會去討論性別話題;另一方面,兩名女性都同意有必要繼續發展現狀。她們的信條是:保持可見度,採取立場。

對尼可·胡爾斯而言,這段穿越嘻哈世界的旅程暫時告一段落。他夢想著與美國先驅們一起完成《Back 2 Tape》的壓軸大結局。當他與庫爾·薩瓦斯閒談保時捷的迷人之處時,他回想起這家公司創始人費里•保時捷的一句名言:「一開始我四處尋覓,卻遍尋不著我夢寐以求的車輛,於是我決定親自打造一輛。」尼可·胡爾斯對這點有惺惺相惜之感:「嘻哈也是一個親手打造的夢想,而且它還征服了世界!」

同場加映
Back 2 Tape


紀錄片《Back To Tape》及其歐洲續集《Back 2 Tape》可在 newsroom.porsche.com/backtotape 上串流線上觀看。更多圖片可前往專屬 Instagram 帳號 @porsche_newsroom 觀賞。

Ralf Niemczyk
Ralf Niemczy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