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凡成功的秘诀
上海同济大学是世界顶尖学府之一。长期以来,保时捷一直与其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并大力培育新晋工程人才。 刘凡就是其中之一。他无疑是这些青年才俊中最闪耀的一颗星: 他曾带领自己的团队在中国大学生电动方程式创新大赛上斩获冠军。
“平凡而不平庸” 是刘凡 父母的信条。
如果名字能与命运产生关联,那么刘凡就是一个例子。他 1997 年生于河北省滨海小城秦皇岛,万里长城的入海处——老龙头就在这座城市的渤海之滨。他的父母都是教师,他们给儿子取名为“凡”。这个名字有着双重含义:一方面,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平平安安、无忧无虑地成长;另一方面,这个名字颇具哲学意蕴,正因为名字里有个 “凡”字,父母期望他能有一个不一般的人生。
在中国,青年学子若想考入心仪的大学,必须刻苦学习,通过严格的高考选拔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录取刘凡的高校,不仅属于中国高校的第一梯队,更是孕育青年工程师的摇篮——上海同济大学。
如今他毕业在即,一路走来获得了大大小小无数的奖项。其中最重要的奖项莫过于他在几个月前以队长的身份带领同济大学学生电动方程式车队拔得头筹。在本届创新大赛中,大学生设计并驾驶纯电动方程式赛车。刘凡负责的是一支约 100 名大学生组成的团队。保时捷中国赞助了这场赛事。
“我想和同学们直接创办一家公司。” 刘凡
同济大学与德国的关系早在第一辆祖文豪森跑车制造前就已经建立,可谓源远流长。如今的这所一流大学,前身是一所由德国医生于 1907 年创办的医学培训学校。 无论是战争还是革命,都没有切断二者的联系。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成立于 1998 年,如今已被视为两国学术交流的桥梁。
这层特殊的关系也使保时捷全球执行董事会主席及首席执行官奥博穆(Oliver Blume)当年得以来到同济大学,并在那里完成了博士学位:“我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巨大的创造力,也感受到了他们发展自我、建设国家的强烈意愿。我被这种激昂的活力深深地打动了。”
他来中国学习的动力来自当时他的一位博士生导师——一位在布伦瑞克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ät Braunschweig)执教的中国人。是他将奥博穆介绍到同济大学新成立的汽车工程学院。2001 年,他成为第 一位在那里取得博士学位的德国人。毕业后,他与同济大学的联系也一直未曾中断过。“奥博穆拜访了我们的团队。”说到这里,刘凡依然显得很激动,“这让我对保时捷的热情更加高涨。”
今年是保时捷中国成立 20 周年。保时捷中国拥有惊人的崛起速度——自 2015 年起,中国已经成为保时捷最大的单一市场。 一直以来,保时捷在中国当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和文化活动。2019 年 4 月,同济大学与保时捷签署了合作协议。在智能汽车领域设立中德教席、更多的教育培训项目知 识转移,都是备忘录的一部分。保时捷工程集团的专家们专程来到上海,为大学生们提供专业的指导。由于疫情阻碍了人员流动,专家们便改用网上授课的方式与学生沟通。就这样,同济电车队(DIAN Racing Team)的科技迷们在上海保时捷体验中心场地的 F1 赛道上接受了驾驶培训,虽然少了些理论,却充满了运动的激情。这其中就包括了移动物体的能量管理课程:接受培训的年轻 人驾驶的正是保时捷 Taycan。
创业的热土
研究重点在于多样化的数字功能,这对中国来说也是一个重要课题。世界上还没有其他地方有如此多的创业公司生根发芽。年轻一代被视为未来汽车发展的关键。中国保时捷客户的平均年龄——35 岁也符合这一 论断,而这个数字在全世界则为 53 岁。除此之外,在中国,一半的保时捷车主是女性。
刘凡早在玩遥控赛车时就发现了自己对汽车的痴迷。不过,对于当时 8 岁的孩子来说,对速度的向往还不及对小小玩具车工作原理的兴趣。慢慢地,他对电力传动系统的好奇心被激发了出来。对此,刘凡不假思索地表示,电力驱动车辆的主意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他说:“毕竟,保时捷早在 1900 年就在巴黎世界展览会上展示过 Lohner Porsche 电动汽车了。”
“我喜欢这种与一个坚定不移的团队、 一起在高时间压力下落实解决方案的感觉。”
刘凡发现,这辆车的混合传动系统在他正于校园内驾驶的保时捷 Cayenne E-Hybrid 中得以继承。刘凡是个电力传动系统的爱好者。他如今的梦想之车当属保时捷 Taycan。但他倾注最多心血的项目,依然是他电动方程式车队的夺冠座驾——造型新颖,带有奇特尾翼的 DRe20。
世界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Formula Student)并非专门举办的赛车系列冠军赛,而是一项世界性的创新大赛,其历史可以追溯到 1981 年。从设计,构图的实施到车辆的性能,各团队在不同的项目中争夺比分。 在测试的实践部分,要求参赛车辆限时驶过一段操纵性障碍赛道。此外,还必须要通过长距离测试和加速测试。
通常情况下,世界各地的团队互相展开角逐,但疫情阻碍了许多国家学生的开发进程。原计划的中德学生交流也因疫情的爆发而被迫取消,而在此之前刘凡已经开始学习德语。
因此,如今比赛只能在中国国内举行。101 支队伍的角逐在湖北襄阳拉开了序幕,为期 6 天。中国高校有 67 支队伍将纯电动赛车带上了赛道。
在准备过程中,同济大学的团队内部也不得不选择了远程居家沟通。2017 年已被学校评为优秀学生干部的刘凡被推选为队长,负责参赛过程中的协调工作。“我天生不适合开车。”他笑着说。当竞争对手们还在依靠标准的解决方案来控制电池时, 同济大学的团队却已开发出电动汽车自身的核心部件。
“保时捷早在 1900 年就已经展示过 Lohner Porsche 电动汽车了。”
刘凡编写了工程流程统一文档软件,并凭借顺畅的数据交换和通信为评委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凡热衷于团队合作: “我喜欢这种与一个坚定不移的团队,一起在高时间压力下落实解决方案的感觉。”他想和同学们直接创办一家公司,当然,如果能够马上加入保时捷,那就再好不过了。也许他们在这个方向上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同济大学与保时捷的合作包括每年为优秀 学生提供 5 个实习机会。刘凡现在正是其中之一。而保时捷永远不会停下培育杰出青年人才的脚步。